• 重慶火鍋底料批發,重慶火鍋底料,重慶火鍋底料廠家,重慶火鍋底料廠,重慶火鍋底料工廠,重慶火鍋底料供應商,重慶火鍋底料生產商,重慶火鍋底料加工廠,重慶火鍋底料加工,重慶老火鍋底料批發,重慶老火鍋底料廠家

    酒樓有名,他們家榮華月餅更有名。廣式“白蓮蓉月餅”,就是他們在1960年代首創的

    這家憑借”圍村菜“奠定江湖地位的酒樓,是由人稱“食神”的梁文韜主理。他和蔡瀾是幾十年的老友,主持的《日日有食神》曾創下TVB飲食節目最高收視記錄。
     
    早幾年,作家金庸、裕泰興創始人羅肇唐都是該店的座上客。
     
    酒樓有名,他們家榮華月餅更有名。廣式“白蓮蓉月餅”,就是他們在1960年代首創的。
     
    關店前幾日,有不少食客專程前去捧場。
     
    家住沙田,光顧灣仔店20年的朱太太,很可惜地說:“很長時間沒來吃飯,沒想到一來竟成最后一次。”
     
    近幾個月,百年老店蓮香樓的離去,文化地標珍寶海鮮舫的沉沒……
     
    香港老店接連關門或消失,帶走的不只是食客們舌尖上美食的余味,還有那份得閑飲茶時的人情味。
     
    01結業消息傳出后
     
    訂臺數爆滿
     
    8月初,大榮華灣仔店的結業消息傳開后,店里每天都能接到大批食客訂臺。
     
    因為太過火爆,餐廳只接待提前預約的客人。散客到店,等不到位置只能離開。
     
    大家都想趁關店前夕,到場品嘗最后的圍村味道。
     
    每逢過節都會到灣仔店聚餐的梁小姐,在得知執笠消息后特意前來。她感慨道:“它不像一般酒樓的菜式,很有圍村特色。雖然是家常便飯,但吃起來很美味。”
     
    為了追求“不時不吃”的理念,酒樓的菜式每月更新。為的就是按季節選取時令食物,烹飪出最新鮮、原汁原味的美食。
     
    不少人來這里的目的,就是為一碗豬油煲仔飯。
     
    豆香濃厚的頭抽,同豬油混合攪拌進米飯。簡簡單單,就很美味。連美食家蔡瀾也夸它是“邪惡”的懷舊美食。
     
    招牌甜點奶黃馬拉糕,曾被CNN評為“全球最好吃的蛋糕”之一。
     
    它的外形有點像芝士蛋糕,雙層夾心里是流心奶黃,一口咬下去很滿足。
     
    主打的五味雞也是傳統圍村菜式之一。
     
    圍村人逢大時大節喜歡吃雞。經過醬汁浸制后的五味雞,顏色油亮,肉質嫩滑,味道鮮美。
     
    大榮華的菜式選擇多、分量大,性價比十足。除了經典的招牌菜,還有蝦餃、鳳爪、糯米雞、蓮蓉煎堆等特色小吃。
     
    難怪有人笑說:“騎單車消耗掉200卡路里,吃完大榮華又增加了2000。”
     
    除了菜式頗具圍村風情,酒樓里也到處貼滿老相片。
     
    那種隱藏在村落里質樸的生活氣息,隨著端上桌的道道美味佳肴,一并被食客們的味蕾感受著。
     
    老熟客陳生說:“大榮華最吸引我的,是數十年不變的老員工,來這吃飯很親切。”
     
    這里的員工和老客見了面,都能直呼其名,相互詢問近況。
     
    而這股裊裊環繞的煙火氣和人情味,現在也慢慢消失了。
     
    02多年起伏
     
    難逃結業命運
     
    當年的大榮華,風光無限。
     
    這家1950年創立的酒樓,因首創純植物油的“白蓮蓉月餅”一炮走紅。
     
    1967年,品牌在灣仔開出首家分店。
     
    然而到了1994年,因各種原因,酒店曾面臨過關店歇業的窘況。
     
    當時,“食神”梁文韜出馬,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開發出具有獨創性的圍村菜,讓大榮華在蕭條的時代里重新復蘇。
     
    2006年,迎來第二春的大榮華在九龍灣另設分店。
     
    2010年起,元朗本店更連續多年獲米其林美食推介的餐廳,日漸成為當地美食地標。
     
    而這一次,它沒能這么幸運地再崛起。
     
    去年九龍灣分店已悄然關停。如今,灣仔店門口懸掛著的綠底黃字招牌,也到了要拆除的這一天。
     
    灣仔店立于商業區,因當地限聚令、晚市禁堂食等規定,不少人逐漸習慣回家吃晚飯。
     
    加之疫情原因,來港旅游的人越來越少。生意便再難維持。
     
    盡管灣仔大榮華努力過,早前結束燒味部以縮減開支,將業務集中在早市、午市和外賣服務。但仍難逃結業命運。
     
    03香港老店接連關門
     
    近兩月來,一批又一批的香港老店關門或停業。
     
    同樣有過72年歷史的油麻地美都餐室,今年7月宣告停業。在《廟街·媽·兄弟》、《酒店風云》、《九龍冰室》等老港片里,都出現過它的身影。
     
    直至關張前,這家位于街角的雙層茶餐廳,仍保留著1950年代的裝潢風格。人們對它的懷念,不只停留在香噴噴的焗排骨飯,清甜沁爽的蓮子鴛鴦冰,還有一代人對老香港痕跡的集體回憶。
     
    在銅鑼灣燈籠街的后巷里,有一家開了30多年的有利食品公司。
     
    附近的街坊鄰居,習慣每天早上來這里點一份新鮮出爐的早餐,作為新一天的開始。
     
    但這家小店,因租約問題,也于8月尾落寞收攤。
     
    還有間大排檔式的打邊爐,店名叫鴻福海鮮四季火鍋,開業已超30年,是目前香港屈指可數的炭爐火鍋店。
     
    它曾因電影《無間道2》紅遍大江南北,卻在今年6月底匆忙告別。
     
    在皇后大道東灣仔一塊,不缺各式高級餐廳和接地氣的小店。
     
    有家開了45年的快樂餅店,常有名人光顧。到了8月初,也在一眾人的不舍中轉身道別。
     
    電臺節目主持人林海峰是這家店的常客。
     
    在得知關張消息后,他寫下:“從前一件快樂蛋撻,再一杯順景茶走。今日不再順景,然后再見快樂……”
     
     
    這些老店,關門或離去的原因各不相同。
     
    有因為老板年事已高要退休而停業的,還有因租約到期而無奈歇業的,或者是疫情影響導致入不敷出、虧損關店的。
     
    隨著這座城市的發展和變遷,它們經歷過一時的輝煌,見過人潮涌動的畫面。最后還是落寞離去,走進了塵封的歷史。
     
    香港歌手李龍基有首歌叫《豬油撈飯》,是這么唱的:“即使可食到珍饈百多味,怎比一碗豬油撈飯。”
  • 协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