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首輪全面經濟對話,外媒居然說“談崩了”?
昨天晚上,島叔的不少微信群里開始流傳一幅截圖,說“剛剛”!因美方不滿意首輪中美全面經濟對話,特朗普簽署命令,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這可是大新聞!諸多求證后,發現是個假新聞。
不過,剛在當地時間7月19日結束的首輪中美全面經濟對話,倒是可以說道說道。
雖然中美間的這場會談頗引人注目,但成果的確有限。
落幕當天,中美雙方不像過去那樣發表聯合公告,也取消了正式會談后的記者會,美國財政部僅發表了一份簡短的聲明,中方也只舉行了一個小范圍的吹風會。
不歡而散?島叔覺得,未必如此悲觀。
全面
既然叫“首輪中美全面經濟對話”,重點就在于“首輪”與“全面”。
在奧巴馬時代,中美之間有一個“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在今年4月的“習特會”后,雙方設立了四個全新的高級別雙邊對話機制,除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外,還包括了外交安全對話、執法及網絡安全對話和社會與人文對話。可以說,中美雙方已經建立了一個“無話不談”的對話平臺。
這次“中美全面經濟對話”同以往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有什么不同呢?
過去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是分“戰略軌”和“經濟軌”同時舉行,由雙方負責外交、經貿、金融、財政等領域的官員出席。在新的模式下,各個對話機制是各自分別舉行。比如,首輪中美首輪外交安全對話已于6月份在華盛頓舉行。這次輪到了經濟對話。
分場明確,當然談話的效率也會更高,談得也會更深入。
而之所以稱為“全面”經濟對話,是因為新機制涵蓋的范圍更廣,要求更為具體。按本輪對話中方代表團團長、國務院副總理汪洋的話說,全面經濟對話任務更重,不僅要探討事關兩國經濟合作全局性、長遠性、戰略性問題,也必須圍繞業界關注的具體問題進行磋商。
問題一具體,矛盾自然更容易凸顯。
矛盾
分析普遍認為,中美在解決經貿問題上的側重點和心態的不同是此輪對話沒有重大突破的原因之一。美方希望有具體的解決辦法且急于求成,中方則求穩且著眼于長遠。
從本輪對話的進程來看,美方的調門一開始就比較高。
比如,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希望中美以更加公平、平等和互利互惠的方式再平衡雙方的貿易與投資關系。讓美國耿耿于懷的還是中美貿易中存在的3000多億美元的巨額逆差,幾乎占了美國全部貿易赤字的一半。“如果這(巨額赤字)是自由市場力量產生的自然結果,那我們可以理解,但它不是。”羅斯的意思很明確,中國在搞不正當競爭。
但中方則強調雙方合作的重要性,呼吁美方應對雙邊對話保持耐心。
汪洋副總理說:“我們不是為了對方的利益選擇合作,而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選擇合作,這是雙方繼續對話的內在動力。我們可以像贏家一樣思考,在處理分歧時無需把對方打垮,從合作中盈利是雙方最好的出路。”
所以,會談結束后,美國財政部當晚僅發了一個簡短的聲明,稱“中國認識到削減貿易赤字是雙方共同的目標,雙方將共同努力實現這一目標。”恩,只是一個共識而已,沒有具體的落實方案。
應該說,未能宣布新的對話成果多少令人遺憾,但也在意料之中。
不過,在美國媒體指責中國缺乏談判誠意的時候,也別忘了此前,雙方已宣布中國將恢復進口美國大米和牛肉、向美方開放信用卡業務和信用評級業務,中國也將開始從美國進口天然氣。中國對于首輪對話,其實向美方已經釋放了不少善意。
但也有分析人士認為,中美兩國元首海湖莊園峰會以來的蜜月期已經結束,雙邊關系中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將顯現出來,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問題解決起來并非易事。
正如羅斯所說的,簡單的問題已經解決,接下來的問題才是真正的難題。
鋼鐵
比如鋼鐵問題。
美方指責,中國鋼鐵產能嚴重過剩,擾亂了全球鋼鐵市場,對美國鋼鐵行業造成了沖擊。美方此次希望中國能同意自主減少鋼產量。而美方之所以選擇鋼鐵行業施壓中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兌現特朗普去年在總統大選中的許諾,要為美國鋼鐵工人營造公平競爭環境。
客觀上講,降低鋼鐵行業的過剩產能符合中國利益,雙方在這一問題上存在交集。但中國的“去產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國不大可能為去除鋼鐵產能大量關閉鋼鐵企業,導致產業工人大規模失業。中國的去除過剩產能需要時間和耐心。
美國可能太過希望通過施壓,讓中國接受美方的條件。因此,在本輪對話開始前,中美關系中已經出現了一些負面因素,比如美國宣布新的1.4萬億美元對臺軍售案,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法案草案,允許美國軍艦停靠臺灣高雄港,還有美國財政部基于“愛國者法案”制裁涉嫌為朝鮮“洗錢”的中國銀行等。
另一個敏感問題就是朝鮮。特朗普政府一直希望中國能夠在朝鮮問題上發揮一錘定音的作用,但隨著最近朝鮮成功試射一枚洲際彈道導彈,美方開始把責任歸咎于中國,主張“中國責任論”。但中國外交部前段時間又不點名批評有些國家當“甩手掌柜”“過河拆橋”“背后捅刀”。可以預見的是,朝鮮問題也是美國進一步在經貿問題上向中國施壓的砝碼。
其他
雖然首輪中美全面經濟對話未能取得實質性成果,但據參加此次對話的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表示,雙方會談的氣氛非常坦誠、非常友好、非常有建設性。美國商務部長羅斯本人在結束發言時也強調,“雙方通過建設性對話,增進了相互尊重,促進了相互理解,為雙方未來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可能不是客套話。
在本輪對話開始前,雙方的前期工作已經進行了三個月,汪洋與美國財長姆努欽、商務部長羅斯一直保持熱線聯系,兩國的經貿團隊進行了60多個回合的工作磋商,其磋商頻率和強度與中國“入世”談判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未來中美經貿關系仍然取決于中美關系的整體大局,就如汪洋在致辭中所言:中美對話雖然不能馬上解決所有分歧,但對抗會立即造成雙方利益受損。而未來,如何確保兩國關系按照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將考驗雙方的智慧。
與有了矛盾肚里窩火比,中美間建立多平臺的全面對話機制相當于有了一個可以長期對話的平臺,為中美設置了一道泄壓的安全閥門,它的意義遠大于一次會議本身。
- 上一篇:連續三年減產,中國啤酒為什么賣不動了?
- 下一篇:笑懵逼了十五張圖